主页 > 论文降重资讯 >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

admin 论文降重资讯 2021年01月11日




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主题党日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创新,以其独特的设计形式,与学生党员教育的要求相契合,贴合学生党员个体发展规律,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有效抓手。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积极落实主题党日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继续加强和规范主题党日实施,切实提升主题党日实效和基层党建活力。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的价值旨归

主题党日是我们党历史上“党日”、“党日制度”、“党员活动日”、“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等的延续和发展,是党的组织生活与时俱进的产物。“党日”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9月《红军第十五军团部队政治工作的总结》一文中,“红色星期日及星期三的党日大多数能按期上党课”。[3]1978年7月,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规定了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七项制度”,其中第二项即为“党日制度”,明确提出每周用半天时间进行党的组织活动。[4]199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村党支部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党员活动,包括学习党的文件、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等”,简称为“党员活动日”。[4]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主题”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党组织活动。[6]201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要开展主题党日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主题党日教育培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始后,各级党组织纷纷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安排党员集中开展理论学习与研讨交流,既保证了党员的学习交流时间,又增强了学习成效,不断凸显“党员活动日”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明确规定:“推广党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党员在主题党日开展‘三会一课’、交纳党费、参加服务群众等活动。”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明确规定:“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一天开展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主题党日开展前,党支部应当认真研究确定主题和内容;开展后,应当抓好议定事项的组织落实。”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又多了一项新内容,那就是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党日是指党组织和党员按照明确的组织生活主题在固定时间开展党的活动。近年来,主题党日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融合“三会一课”等,从“选择动作”成为“规定动作”,把“软指标”变成“硬要求”,不断突出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对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强化党员意识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主题党日可以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形象,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和力量,体现党员的先进性。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民主生活、监督检查等,严格党的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解决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精神缺钙”等问题。在主题党日中,为增强成效,要重视内容建设和形式创新,既要保证“党味”,又要有“趣味”,增进党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组织生活的参与度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党支部活力,不断强化凝聚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2.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是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对党组织归属感的重要载体

党员的身份意识是党员政治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和任务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党员有无身份意识及身份意识的强弱,既取决于党员内在的学习与自律,更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主题党日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基层党组织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能够使党员持续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刻不忘入党誓词,牢记初心和使命,进而使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先锋模范作用在主题党日中得到有力彰显。

3.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

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包括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开展高质量的主题党日有利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更好团结凝聚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党员强化理论学习,增强理论素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的现实境遇

开展主题党日是党中央在总结基层组织建设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制度化规定,是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主题党日在高校推广以来,给高校基层党支部提升组织力、党员增强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入了强劲动能。但主题党日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实施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活动内涵“党味”不足、制度保障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提升主题党日的政治性、制度化、实效性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政治性:存在主题不聚焦或“跑了题”的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特别是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标识性概念范畴,主题党日就是其一。任何一个政治话语都是政治意涵的“承载装置”,代表一定的政治理念、政治意图、政治战略和政治目标。[7]主题党日作为新时代思想建党、制度建党、理论强党的制度设计和政治话语,就其内涵来看,要强调主题化、突出政治性,把政治建设放在第一位,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主题党日的实施,必须以提升政治素养、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为根本遵循。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主题党日的活动主题、内涵把握不够,对党员的政治、思想、价值引领不够,活动政治站位“高度”体现不够,距离切实增强党员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尚有差距;部分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政治学习流于形式,对党员的政治引导“过眼过耳不过心”;部分党支部党日缺乏“党味”,主题党日不姓党,主题党日变成开班会、聊聊社会闲事、说说热点新闻、拍几张照片,组织活动有娱乐化倾向。

2.制度化:缺乏科学完善的主题党日制度体系

制度制定后,不仅能够通过协调参与人的信念来引导与控制参与人的行动规则,而且还能够通过解决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成本,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绘就了坚持和完善的制度谱系,强调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特别是凸显了制度治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主题党日作为党内法规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度化,才能确保规范化、长效化推进,才能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科学有效地实施。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科学完善的主题党日制度体系的情况。不少高校对于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在指导、监督、评价、激励等方面尚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此外,学生党支部掌握的资源较少,支委成员经验不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独立持续有效开展主题党日。学生党支部需要形成开展主题党日的制度体系,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保障主题党日的责任落实、人员参与、活动频率与时长、活动成效,形成长期有效稳定的工作局面。

3.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

实效是指围绕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考察某一事物或者行为时对其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的评价,是特定目的、实现过程和最终效果的有机统一体。[8]“实效性则是指向实效所固有的本质属性的概念,体现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实效的认识和把握。主题党日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在于是否有“真绩”,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的“好坏”,在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在实践中得到有效体现。在抓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有机统一,实现相辅相成。党建工作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业务工作协同发展、良性互动。同时,也要求主题党日具有实用性,突出实效性,要贴近生活、深入学生,以立德树人为目的。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的实施与组织育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结合,引导广大学生党员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中锤炼党性、磨炼意志,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创获智慧、陶熔品性,主动服务社会。

学生党支部往往比较注重理论学习,但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等方面缺乏有效思考和举措;部分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主要集中在学习交流、理论研讨等方面,而在深化岗位行动、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的频率相对较低。不少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的主题设计、内容设置、形式选取、过程策划等方面仍有欠缺,距离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有差距。

究其原因,一方面,主题党日的创新开展有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特别是如何结合不同党员群体的特点,须经历动态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党员群体年轻阅历浅,加入党组织的时间不长,党性历练还不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悟还需要随着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化。这就需要上级党组织在组织领导、制度架构、理论指导、资源共享等方面对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的开展予以持续支持。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实施的有效路径选择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9]随着高校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结合当前建设教育强国和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高校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需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在活动内涵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及内容形式创新等方面仍需久久为功,切实提升组织生活有效性。

1.突出政治引领,着力增强主题党日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开展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抓好支部建设,保持高质量的组织生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要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政治性方面,主题党日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要通过主题党日强化教育和政治引领,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增强理论素养上久久为功,做到在常学常新中突出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本色,增强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促使其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和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上持续用力。在时代性方面,面对时代、环境、使命等的变化,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解放思想,要结合新时代教育脱贫攻坚、教育信息化建设、劳动教育、高校“双一流”建设等,使主题党日更有时代气息、更接地气,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在原则性方面,高校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体现民主集中制、批评与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原则,广泛征求意见,敢于直面问题,切忌搞形式、走过场或弄虚作假,使党员通过主题党日都能接受党性教育和思想启发。此外,要体现战斗性,强化全体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意识,坚持在纪律面前一律平等,杜绝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确保主题党日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既定要求和“规定动作”组织实施,通过严肃认真的主题党日,不断增强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能力。

2.坚持制度护航,完善全方位工作制度体系,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制度建设是高校落实落细主题党日制度的根本保障。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共同参与、长期投入、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需要进一步明确主题党日对组织生活有效性提升的推动作用,需要健全并始终坚持主题党日各项制度。高校党委要通盘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在严格落实上级党组织相关制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建立健全主题党日制度,并明确基层党组织相关责任制和建设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生活关键点,系统梳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工作,完善调研、指导、监督、评价、激励、保障的全方位制度体系。二级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层面要不断完善具体实施制度,促进主题党日的规范化、教育的常态化。

一是强化调研制度。通过召开基层党支部书记例会和书记沙龙、开展专职组织员访谈等,找问题、谋思路、寻对策。积极收集总结主题党日优秀案例,及时全面推广新鲜经验做法,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阶段,不少高校党委针对如何提升组织生活有效性开展了专题调研,广泛征集一线党员意见建议,形成了系列问题清单,接下来关键是聚焦难点、找准堵点,对标对表、深入剖析,持续抓好整改落实。

二是建立激励评价机制。目前,科学合理的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高校探索得不多,需要高校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期科学衡量学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成效,在政治导向和业务指导上予以精准导航。同时,高校可探索把主题党日开展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交流、联建、牵手等机制。强化主题党日联动作用,建立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各学生党支部之间良好的指导或合作关系,互相发挥传导作用和产生积极影响。部分高校积极推进机关党支部和院系学生党支部的“牵手行动”,创新结对形式,就是通过制度保障,发挥机关教工支部理论实践优势、学生支部的活力优势,将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发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等工作与学生成长、党建研究、活动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促进互相融合与发展。

四是探索主题党日项目化管理机制。高校党委相关部门可探索主题党日项目化管理机制,以项目化管理模式,设立专项经费,面向学生党支部实施,开展主题党日创新实践,为党支部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3.注重贴近实际,加强内容和形式改进创新,强化主题党日成效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让主题党日有“党味”的前提下,让活动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要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和凝聚力、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认真研究主题党日的主题设计、过程策划、内容设置、形式选取,找准活动开展的着力点,突出活动成效的关键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充分激发每一位党员参与主题党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实现特定目的、实现过程和最终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紧密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实际。主题党日无论理论学习、思想教育,都必须与高校“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通过主题党日,引导党员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增强本领,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开展“党建+教学”、“党建+就业”、“党建+脱贫攻坚”等主题党日,与学生富有兴趣的业务技能提升活动相结合,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与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等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在主题党日中安排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加深对人民至上理念、新时代发展成就的理解,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在掌握理论武器的同时,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发扬团结、互助、友善等精神,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服务师生、服务院系、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增强践行党的宗旨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是密切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围绕建强组织、建好队伍、增强活力的价值初衷,主题党日要有思想性,突出思想性导向、精神性要求。在集体学习时,及时传达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辅导报告、专题党课,也可以通过经典诵读、读书交流、知识竞赛等,还可以增加研讨环节,使党员之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既要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用历史的楷模、时代的楷模、身边的榜样教育人、感染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还可以借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廉政廉洁教育,促进党员知敬畏、守底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人物,不少高校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开展“抗疫英雄”先进事迹学习主题党日,引导学生党员发扬“党员先上”精神,以激昂的斗志、奋斗的青春,肩扛使命,为党旗增添光彩。

三是始终关注党员的情感实际。主题党日坚持外在要求与内心自省相结合,不仅从党组织的角度提出政治要求,而且应关注党员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的行为动力。通过党性教育基地、革命遗址遗迹等,开展体验式主题党日,让党员在特殊情景中受到情感触动,进行理性反思、达成价值认同、实现自我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通过学习“四史”,让学生党员身临其境地了解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高校可以依托地域特色,以鲜活的“四史”素材开展党性教育。

同时,形式服务于内容,主题党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通过以固定的时间、规范的流程、明确的主题营造出仪式感、庄重感和自豪感。比如,通过重温入党誓词、重读入党志愿书、重现入党时刻等仪式,有助于促进党员守初心、担使命,激发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内生动力。此外,高校学生党支部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新形势和党员队伍新变化,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网上党支部、微信平台、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网上主题党日,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不断拓宽党员参加主题党日的途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