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降重资讯 >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

admin 论文降重资讯 2021年01月10日




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前,我国面临“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展了旨在如何增加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投入的一系列改革,从制度上保障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从机制上动员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的改革,逐渐实现了从政府单一投入到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共存的教育经费体制,较大改变了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局面,支撑了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并持续保持在4%以上,投入机制逐步健全,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1]新时代为全面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因此,我国教育教育经费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如今我国正处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面对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展需求,如何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对教育经费的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对教育经费研究回顾的成果多是从政策文本和学术论文的视角出发,探究教育经费研究存在的问题,而这些研究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国家层面对教育经费研究方向、研究主体和研究内容的重视程度。本研究从几大政府主导的基金立项项目出发,对我国教育经费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可以较好的反映政府层面近年来对教育经费关注程度。本研究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为统计来源,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级的科研及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是有关教育的重要科研及基金项目,这三大基金的立项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学科近年来研究的重点、热点及发展方向。通过对三大项目关于教育经费的立项课题的统计分析,归纳我国教育经费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问题,从实现教育经费投入公平和效率的视角出发,以推动和完善教育经费研究为目的,结合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对教育经费研究进行展望。

一、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现状

本研究通过对三大项目2005-2018年立项项目按照年份、学科分布、研究机构、地区分布以及研究内容五个维度,综合对教育经费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统计分析。并根据已有研究将研究内容具体划分为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供给、教育经费的支出与配置、教育经费的政策与改革、教育经费投入与配置的体系与制度、教育经费国际比较与借鉴、教育经费与财政的学科发展与展望这六个方面,对教育经费近年来对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进行归纳分析。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基于2005-2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的统计分析

(一)项目立项的时间分布

通过对三大项目2005年-2018年有关教育经费总立项数的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教育经费历年立项数整体呈“W”的趋势,主要变化以2011年和2013年为重要节点,共形成三个主要的研究阶段。历年项目立项数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41项,占立项总数的比重为12.81%。2005-2011年为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第一阶段,该阶段教育经费立项数的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该阶段立项数的最大值。主要原因在于,200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指出“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在此推动下,关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和公平的研究增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在《纲要》中对教育经费领域中的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等均做出了规划,关于教育经费规划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指引教育部门和学者对教育经费的研究。因此2006年和2011年会出现立项的“小高峰”。

2011-2013为第二个阶段,该阶段教育经费的立项项目呈下降趋势,2012-2018年整体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其中2015-2016年增加较大。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而“双一流”的建设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结果等无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会出现教育经费研究的热潮。

三大项目的立项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教育经费研究发展的状况、研究内容的焦点和重点,可以看出2006-2011年和2015-2018年这两个阶段为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关于教育经费研究的立项基数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自2011年起到2015年,有关教育经费研究的立项数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这一阶段学者对于教育经费的研究热情下降,教育经费的研究进入“低潮期”。随后在2016年开始回暖,并逐年增高,到2018年达到最高值(41项目)。这表明学者们对于教育经费的研究热情提高,以及国家对教育经费的关注不断增大。 图1三大项目教育经费立项情况时间分布  下载原图

如表1所示,2005年-2018年三大项目关于教育经费的立项共计320项,年均22.86项目。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为54项,所占比重为16.8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数为153项,所占比重为47.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数为113项,所占比重为35.31%。

由此可知,我国教育经费的立项情况主要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为主,其次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而在三大项目中权威性最高、主导性最强且体现项目价值最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最少,约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三分之一,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四分之一。国家社科基金包含经济学、哲学、管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教育学立项项目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学在社科领域的被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表1三大项目2005-2018立项数分布    下载原表

(二)研究机构分布

本研究将三大基金有关教育经费项目的主持单位划分为双一流院校、双一流学科院校、“双非”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与其它科研单位;将主持单位所在地区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将项目立项归属的科学划分为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其他学科,由此来统计分析近年来教育经费研究的承担单位和主持者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不同类别院校立项情况    下载原表

由此可知,“双一流”院校为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主要阵地,对推动我国教育经费的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地方“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确立,2015-2018年“双非”本科院校在教育经费研究立项增长趋势较大,并逐渐成为教育经费研究的最主要阵地。

(三)研究地区分布

对教育经费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所在地区进行统计,将机构所在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含浙江、江苏等10个省份,占全国31省市的比重为32.26%;中部地区包含河南、安徽等6省,占全国省市的比重为19.35%;东北地区包含辽宁、吉林等3省,占全国省市的比重为9.68%;西部地区包含四川、陕西等12省市,占全国省市的比重为38.71%。

由统计到的320个项目中,有166个项目主持单位所在地为东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52%;有70个项目主持单位所在地区在中部地区,所占比重为22%;有65个项目主持单位所在地区在西部地区,所占比重为22%;有19个项目主持单位所在地区在东北地区,所占比重为6%。

由此可知,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立项项目地域分布相当不平衡,大部分的教育经费项目主持单位在东部地区,该地区以32.26%的省市占比承担着全国52%的教育经费研究任务;中部地区的项目立项占比亦略高于省市占比;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省市比重均高于项目立项比重,其中西部地区的差值较大,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高校整体实力不足,所以在项目立项上优势较少。以此,产生我国教育经费研究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和差异较大的现象。

(四)研究学科分布

对统计到的立项项目所属的学科进行归类(在统计中由于部分年份公布立项项目时没有给出学科归类),得到包含学科的有效项目数为179,其中有120个项目所属学科为教育学,所占比重为70%;在经济学领域立项的项目为11项,所占比重为6%;在管理学领域立项的项目为14项,所占比重为8%;在其它学科领域立项的项目为28项,所占比重为16%。由此可知,我国教育经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立项较少。教育经费的研究涉及到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而在教育学中的集中体现,亦清楚反映出我国教育经费研究存在的学科融合不够的现实问题。

(五)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教育经费的内容划分为投入与供给、支出与配置、政策与改革、体系与制度、国际比较与借鉴、学科发展与展望六个方面,并对主要内容的项目数和所占比重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表5可知,在教育经费研究的主要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支出与配置”,共计170项,所占比重为53.13%,超过一半。位居第二的为“投入与供给”,所占比重为23.44%,立项数为75项。位居第三的为“政策与改革”,所占比重为10%,立项数为32项。在位居前三的研究内容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与配置问题一直是教育经费领域中研究的焦点问题。[2][3]

教育经费的体系与制度研究总立项数为28项,所占比重为8.75%,位居倒数第三位。教育经费体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完善更新,但在现实的执行中,它仍存有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经费体制,也需要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总立项数为10项,所占比重为3.13%,位居倒数第2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发展,各国都在探索教育经费改革,以适应本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当我国在教育经费遇到诸多的困难,可以借鉴国际教育经费改革的成功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经费体制。由此便需要更多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4]关于教育经费的学科发展与展望立项研究居于末位,立项数为5项。教育经费学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是其进一步繁荣的基础,教育经费学科自身建设研究的匮乏,不利于教育经费学科基础的加固和理论基础的创新,并将影响教育经济和财政学的长远发展。因此,教育财政学在学科建设上应注重培养教育经费学学科理论和学科基础方面的研究人员,提高对教育财政学学科建设的重视。[5]

二、讨论与思考

我国教育经费的研究进入“高潮期”,研究项目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由图1可知,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项目,近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并在2018年达到了立项的最大值,进入研究的“高潮期”。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数不断增大,如何更加实现公平而有效率的“蛋糕切分方式”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亦是学者研究的焦点;另一方面,随着“双一流”建设、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实施等,均引发了教育经费研究的热潮。教育经费问题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在当今研究“热潮”下,我们应立足本土放眼国际,积极开展“后4%时代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育经费使用的经验”等方面的研究。[6]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学科分布不均衡,加强学科融合势在必行。教育经费问题不仅是教育学的问题,更是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问题。[7]由表4可知,在统计的立项项目中,教育学科的立项项目最多,其次是管理学和经济学。且教育学立项远远高于其它学科,当然这与统计的项目有关,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涉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的项目要高于教育学,所以总体来说近年来教育经费研究的学科分布是不均衡的。构建多学科、多视角的教育经费研究体系对完善教育经费研究内容、方法和范式等十分重要,亦对加强教育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协同和融合有着较大的意义。 表3教育经费各研究主题立项情况    下载原表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主体相对集中。一方面,“双一流”院校是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主要阵地,“双非”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研究的增速较大;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经费研究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成为研究的主阵地。从研究机构角度看,由表2可知,在统计的立项项目研究机构中“双一流”院校承担着教育经费研究项目最多,“双非”本科院校紧随其后。“双非”本科院校在2014-2018年教育经费立项项目增长迅速,势头很足,尤其是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23项,可以预测“双非”本科院校在未来几年将会对教育经费问题持续关注。

“双一流”院校具有先天优势,肩负着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使命,也具备更多的学术资源和经济资源。“双非”本科院校对教育经费研究的增速加快,表现出“双非本科”院校学者对教育经费问题研究的重视。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与其他科研单位也在加快对教育经费研究的脚步。从研究地区角度看,我国教育经费立项项目科研机构大部分在东部地区,成为教育经费研究的主要阵地,中西和西部的数量比较平均,东北地区关于教育经费的立项项目最少。某一地区的教育经费研究很大程度上会与本地区实际情况有关,均衡地区立项项目,有利于倾听各地关于教育经费的情况,了解各地区的差异性。研究阵地的集中,不利于教育经费学科的自身建设与发展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内容集中,研究广度不够。我国教育经费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教育经费的支出与配置和投入与供给方面,尤其是教育经费的支出与配置达到54.69%,对政策与改革、体系与制度、国际比较与借鉴、学科发展与展望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学科发展与展望几乎没有。这反映出教育经费研究在内容上的单一和集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完善的研究内容体系。教育经费的支出与配置和投入与供给立项多,这与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增大,如何实现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关于教育经费政策和制度建设的立项相对较少,这不利于通过学术研究推动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不利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中做到公平与有效并举目标的实现。

针对学科发展与展望“零立项”的问题,首先是学科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发挥其自身交叉学科的优势,教育经费作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没有形成有序的学科研究体系。其次教育经费研究的平台很少,不利于从事教育经费研究的学者进行交流。最后,“4%的提出”是在1993年,到2018年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随着教育经费与社会各方面关联性加深,“后4%时代教育经费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更多新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去解决。

三、研究展望

(一)扩展教育经费研究的新领域,持续教育经费研究热度

首先将公平、效率、充足视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三大原则展开研究,从这三个方面去比较主要国际和地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状况及其变动的内在机理,梳理和总结我国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其次,以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为核心,围绕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结构和比例问题以及筹措机制展开研究。当下,以教育财政为核心的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和国内的重视。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和借鉴,可以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及其教育体制为基础,对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和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及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现状进行研究评价和国际比较。

(二)构建教育经费研究的学科融合模式,拓展研究视角

大学开设教育经费的研究课程和专业,在研究生招生阶段注重面试人员的多学科背景。教育管理部门在审批项目立项过程中注重研究组成员和机构的多学科背景,呼吁在其他方面有建树的学者进行协作跨学科研究。研究教育经费的学者可以尝试投融资理论的角度,研究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发展现状对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造成的多种影响;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人口数量对教育经费投入需求变化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从管理学视角,探讨政府财政管理方式转变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变化的影响等;从经济学视角,剖析各个教育投资主体投资行为背后的涵义。力求通过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考察,就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背景对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造成的多种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

(三)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院校进行教育经费研究,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体系

我国教育经费研究主要在教育经济研究所或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中,有的归属在教育学院,有的归属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的归属在公共管理学院,归属不一的现状不利于教育经费的独立研究,不利于教育经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作为独立研究部门发展,可以吸引教育学学者、经济学学者、管理学学者等其他学者加入。依托系统思考的原则,各级各类院校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并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教育经费研究体系。同一所大学中的不同专业院所可以成立教育经费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探讨;同一地区不同院校机构间可以针对教育经费问题优势互补,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地区间的院校机构可以就财政投入公平进行讨论分析,可以针对这些新时代的突出矛盾和提出的新的需求,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思考。研究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以解决教育经费长期不足、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提升教育质量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长效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以实现长期充足、分配公平高效的财政投入机制。[8]

(四)加强教育经费宏观政策制定,提升国际化研究能力

我国对教育经费研究的内容分布集中,项目立项研究单位所在地区分布也比较集中,这不利于教育经费学科建设的完善与创新。教育管理部门在进行课题立项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制定教育经费研究的转向课题,针对教育经费研究中的不同主题,进行课题招标,以完善教育经费研究的内容分布。将课题立项,作为教育经费研究的信号,引导研究者注重教育经费学科建设、国际比较与借鉴等方向综合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