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降重资讯 > 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

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

admin 论文降重资讯 2020年09月26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心身疾病和与心理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城镇居民白皮书》中,对居民心理健康的调查发现,心理健康的人仅占5.1%,心理亚健康的人占比44.9%,50.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问题突出,其中大学生也包括在内。[1]大学生此时处于心理转型时期,身心尚未成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近年来在校大学生造成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目前高校将心理健康问题放于教育的突出位置显得重要且必要。

2.调查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2.1调查研究方法

2.1.1问卷法

本研究以问卷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多种途径发放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将搜集到的数据经过数理分析作为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共计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为96.4%。

2.1.2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编制《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的访谈提纲,将问卷调查数据辅以访谈资料,以期提高数据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新时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2研究对象

2.2.1问卷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大一至大四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本问卷的调查对象。在全国范围内,共抽查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共560名,填写资料有效者540名,通过数据统计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具体情况如下: 表1研究对象信息构成    下载原表

2.2.2访谈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三个省份(辽宁省、河北省、浙江省)中不同年级的6名学前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其中每个省份随机抽取两名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将其访谈结果编码汇总,深入剖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与分析

3.1.1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况

由表2可知,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均值在3.12-3.39之间,数据呈现较均衡。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离散程度较大。

在本研究中,参与调查的540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中,有73人具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占比13.5%。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占比2.41%;其次为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分别占比1.67%和1.48%。 表2样本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及心理问题检出率    下载原表

3.1.2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分析

通过SCL-90量表的测评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虽整体水平较好,但各项因子都处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临界边缘,这与刘秀英的研究结果有极高的相似性,说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访谈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学业与就业问题对其造成的心理压力较大,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所担忧。另有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问题较为困惑,被提及最多的是寝室关系问题。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性格冲动,容易时常过于偏激且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以上种种都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而致使他们无法处理好寝室关系,久而久之造成更多的身心问题。

3.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与分析

3.2.1不同生源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与分析

根据表3可以看出,农村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总症状指数得分高于城市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且各因子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可见农村相较于城市学前教育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生源目前大部分来自于中等师范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而这两部分生源中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不乏少数。因此,“上学难”“上学贵”的巨大外在压力常常使得他们相较于其他学生更无法全身心投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使之更加难以适应。因此,强迫、焦虑、恐怖和偏执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从而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表3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SCL-90得分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下载原表 **p<0.01,*p<0.05

3.2.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与分析

如表4所示,独生子女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总症状指数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且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可见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背负着更沉重的情感负担。在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访谈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他们都曾在面对高考、艺考的时候焦虑不堪,其中一大部分压力便来源于父母给予他们的过分期望和关注。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缺少与同伴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访谈发现,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教育大学生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加之当下父母与其的交流较少,在生活中与他们最常进行“情感交流”的便是“冷漠”的机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而皮亚杰曾指出:这种同伴间交往和情感交流的缺失能抑制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逻辑判断力的发展。[2] 表4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SCL-90得分差异比较    下载原表 **p<0.01,*p<0.05

3.2.3不同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与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SCL-90的10项因子得分上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佳,这与耿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大一新生初入大学远离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极具挑战的学习模式与内容——舞蹈、钢琴等艺术科目的学习,经常会感到烦恼、焦虑,甚至身体上的不适。这也正是在调查结果中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级的原因。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大三以后,熟悉了学校的老师、同学和环境,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便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的一切,拥有相对健康和强大的心理。 表5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SCL-90得分的年级差异比较    下载原表 **p<0.O1,*p<0.05

4.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结论

总体上,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人群,但各项因子都处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临界边缘,整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来自农村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相较于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相比之下,大一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佳。

4.2教育建议

4.2.1加大学校帮扶机制,从源头上解决“上学难”带来的心理压力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城乡差异正在不断减少,但城市和农村大学生所在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所拥有的受教育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3]为减小这种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同国家合力形成有效的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同时,建立资助体系督察小组,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确保将每一份爱心送到真正有需要的学生手中。

4.2.2适宜提升家庭的温度,减轻独生子女情感压力

要以适宜的方式提升家庭的温度。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家庭将所有的目光和经历都投入在了那唯一的孩子身上,美其名曰为其付出了一切,倾注了所有。而往往这些令人窒息的爱往往就是导致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成员要在保持科学教育方式的同时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成为其面对挫折、迷茫时真正温暖的可以停靠的港湾。

4.2.3多途径提供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首先,老师和家长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技巧,使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与困难;还要培养其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心态,提高其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其次,学校应积极响应和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对高校强化咨询服务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可聘请心理咨询专家,通过个别面询、电话咨询以及网络咨询的方式,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解答困惑、疏导心灵;亦可建立心理发展辅导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等,针对具有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压抑情绪,形成健全人格。[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