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论文降重资讯 > 透析课外辅导班乱象:让中小学生回归正常的学校

透析课外辅导班乱象:让中小学生回归正常的学校

admin 论文降重资讯 2021年01月12日




一直以来,与孩子教育相关的话题无一例外都是家长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重要话题。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提出的“把中小学生还给学校”的提案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一个常识性的话题缘何引发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度?当前基础教育中本无需反复强调的常识性问题为何屡屡挑动各方敏感神经?时下各类课外辅导培训异常火爆,尤其每年寒暑假,各类课外辅导班更是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呈现“遍地开花”之势的各类课外辅导班并非个个本领过硬,其中不乏滥竽充数者,培训质量堪忧,由此不得不引起各方更为深层次的思考。近年来,社会各界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减负”的措施也是一波接一波:提前放学时间、减轻课业负担、延长午休时间等等。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却非事遂人愿。校内“减负”举措确实为学生们卸下了不少来自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包袱和课业负担,殊不知他们难得的课余时间被各类“变着法”的课外辅导班塞满。这样的“一减一增”,非但没让正常的学校教育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反而造成越“减”学生负担越重。课外辅导班乱象丛生的背后,可见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同教育理念此消彼长之态势,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无限渴望和盲目攀比的“相爱相杀”。而通过课外辅导班来提高成绩的这种做法,不过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权宜之计,虽在短期内效果明显,却不利于学生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而,力图回归正常的学校教育,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才是他们教育培养和成长成才的必经之途。

一、学校教育的“绝对优势”对比课外辅导班的“相对优势”

一段时间以来,一方面教育部门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可另一方面各类课外辅导班“野蛮生长”。一方面各类课外辅导班挤占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诸多职能及积极作用却被一些家长给忽视了,尤其一些原本属于学校教育范畴的若干功能和能力培养被课外辅导培训“主动”承担之后,一些家长误以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自己孩子成绩提高及能力培养之需要,只有参加课外辅导班才是孩子教育成长的“正道”。不得不说,这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在他们看来,学校重视学生的成绩,课外辅导班能让孩子的成绩在短期内获得“突飞猛进”的提高,只要孩子成绩上去了,那些因成绩差而引发的诸如升学困难、学习兴趣不高、自控力差等系列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基于这些方面的考量,课外辅导班成为一些家长之必选项———这些家长也会把“改变孩子学习不佳之现状”的希望寄托于各类课外辅导班。可以说,家长们“必选项”之迫切,加上一些课外辅导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之“急功近利”,造成孩子们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的“转变”———越来越不重视学校课堂上的知识学习和学校教育所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不得不说,这种对学校教育的“视而不见”和对课外辅导班的“趋之若鹜”的现象,体现的是当前部分家长对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一种曲解或误读。

一般而言,课外辅导班借助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短期内可让学生在各类考试和竞赛中获得较为理想的成绩。然而,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比较功利的课外辅导培训,只能部分地解决学生在某一或某些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短期问题,对他们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缺乏较为全面的考虑。故而,家长们要对课外辅导班有清醒而理性地认知,不要迷信课外辅导班之“短期功效”———只是浮在面上的“短期成果”,并非孩子真正得以提高的“长期表现”。诚如英国比较教育学者马克·贝磊教授曾言及的,“补习教育需求的实质是以相对优势的获得为目标。”[1]换言之,借助课外辅导班获得的“好成绩”,不过是孩子们阶段性取得的“相对优势”,并非孩子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地说,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课外辅导班在“治标”层面的意义及作用大过“治本”的层面,因而对孩子往后的学业发展影响有限。因此,切不可将孩子在课外辅导班上取得的“好成绩”视作孩子在日常学习上的“恒量”,课外辅导班“补”出来的成绩终究无法替代有序推进的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教育与培养的长期性、系统性、整体性。然而,一些家长只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课外辅导班的野蛮生长———过于强调以成绩为主的“相对优势”逐渐成为大多数家长盲目攀比的“关键目标”。当前,过于依赖课外辅导班而忽视正常的学校教育之“舍本逐末”现象的发生,其影响是多重的。一方面,各类课外辅导班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致使学校教育中的系列“减负”措施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造成了正常的学校教育资源的普遍浪费,正常的学校教育不会刻意地去迎合一些焦虑中的家长而强调具体成绩或分数的价值及意义,其旨营造学习环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品德、体能、交往、鉴赏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一般来说,家长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班的意图比较直接———让孩子在学习成绩上得到迅速提升,借此让孩子在校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教师关注度和课程资源。然而,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课外辅导班并非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而实际上也并非所有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学生成绩都能得到迅速提升、达到令家长满意的程度。马克·贝磊教授曾指出,“教育补习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2]换言之,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直接而相当“匹配”。更何况,参加课外辅导班并非一劳永逸,其过程中紧张的学习氛围和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同样会给学生们带来额外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们参加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常规学习计划。而事实上,无论是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是综合素质的养成,无一例外都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循序渐进与日积月累,成体系、注重系统培养的学校教育并非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整体情况,也并非有了高分孩子就能够真正成长成才。

众所周知,很多属于学校教育的“绝对优势”是各类课外辅导班无法比拟的。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需以德育培养为先,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方向,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全过程育人”———而这些更是以凸显技能或成绩“速成”的各类课外辅导培训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及育人效应。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道德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从始至终都是一种群体现象。”[3]换句话说,道德教育在学生个人发展及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而能够践行道德教育的最佳场所非学校莫属,而这是正常的学校教育优于课外辅导班的特别之处。因此,聚焦学校教育理应是更多家长关心关爱孩子成长成才和综合提高的关键所在。

二、课外辅导班乱象丛生背后的多重诱因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事关孩子学习的事几乎都是“头等大事”,这不仅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所扮演着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他们跟着孩子一起共同承受着来自学习上的种种压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孩子课余时间的分配与安排。长期以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不停地敲打着家长们业已紧绷的神经,造成他们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无法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日常教育、尤其在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出于对孩子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及不确定性因素的焦虑,致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临战”状态中。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过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情绪”之形成,不仅有来自孩子日常教育和学习上的诸多问题(比如孩子厌学、弃学、偏科、成绩起伏不定等),也有来自其他家长对待孩子学习所表现出的不尽相同的选择,特别在“看到周围的朋友同事每天忙于接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教育’,一些原本没有补习意向的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点,于是也开始心动了,这促使他们不失时机地甚至带有强迫地让自己的孩子加入‘补习教育’之列。”[4]这种“不甘于人后”的心理造成了一些家长盲目攀比,于是便借助对孩子学习的层层“加码”来“宽慰自己”———跟风似的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参加尽可能多的课外辅导班。不论孩子是否喜欢,或者时间上能否安排得过来,更不计较可否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只要孩子在课外辅导班上或是走在去课外辅导班的路上,就是对自己、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和心理慰藉。

透析课外辅导班乱象:让中小学生回归正常的学校教育

客观来说,深处野蛮生长状态下的各类课外辅导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乏一些无良的课外辅导机构,利用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所表现出的急功近利和盲目攀比,过分夸大自身对孩子学业成绩快速提升之“重大意义及作用”,再加上一些诸如“包治百病”的“养生良方”,使一些偏听偏信的家长迷信于这类无良课外辅导机构的“独特疗效”而不能自拔,造成了孩子在自身学业上的一些“不良后果”———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多种压力,同时给正常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教学及管理上的诸多不便。要知道,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孩子也不例外。“两线同时作战”往往会造成孩子忙于奔波学校与各类课外辅导班之间,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却给孩子带来苦不堪言的重负,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当然,课外辅导班带给孩子的压力和负担,远不止于学习能力上的千差万别,更有来自父母莫名的焦虑和对未来的隐忧。

资深教师于漪十分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5]在于漪老师看来,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是学生们成长成才中最为重要的场域,素质教育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等种种环节才得以充分展现;换言之,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与生生交流的主要空间,具有不可替代的显性特征。相比之下,课外辅导班实施小班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个别价格高昂的辅导机构还实施“一对一”“点对点”式的辅导教学,力求快速见到效果。从表面上看,课外辅导班实施的这种小班授课满足了不同孩子的差异需求,而实质上却抹杀了学校课堂教学环节给孩子提供的互动氛围和交流空间(主要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姑且不论课外辅导班教学水平如何,仅就课堂氛围以及集中学习这一环境而言,学校教育中科学合理地时间安排、规范化的集体学习活动,都是课外辅导班比不上的,对于这些,家长们要正视起来,不要过于迷恋课外辅导班的“短期效益”,应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重视学校教育所能达到的长远预期。

毫无疑问,导致课外辅导班异常火爆的因素众多,其中也包括家长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和固有的知识结构的限制。换句话说,“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种类都会对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可能性产生影响。”[6]对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家长来说,随着孩子年级的递增、课业负担的加重,对于辅导孩子的日常功课和繁重课业越来越感到吃力。鉴于此,一些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各类课外辅导班上,试图借以“督促”孩子每天课业的“有效”完成。当然,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警惕的是,切不可过分依赖或完全放手让课外辅导班替代家长来“督促”孩子的日常学习。这种看似“省事又省心”的方式是解决不了孩子学习过程中之根本问题的,并非孩子只要“有人管着看着”就万事大吉,也不是只要“成绩好”就什么问题均可迎刃而解,要清楚“辅导班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父母在孩子学习中的缺失,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7]比较之下,学业成绩不过是学校教育培养体系中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如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着眼孩子未来和长远发展的学校教育,更强调和突显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而这才是孩子未来发展和努力之根本方向。再说,学校教育力求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家长们要相信学校的办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不要将个人的焦虑和过于担忧迁移到孩子日常学习和成长层面来,尽量做到放手、放心,真正将孩子还给学校教育。

三、学校教育摆脱当前存在的困境之应对之策

相较于中小学校的常规教育,课外辅导培训虽时而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并非一无是处,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学生对课外多元化的需求,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也可以促使学生在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8]课外辅导班是与正常的学校教育并存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根据课外辅导需求而产生的,同样以学生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或某项技能,其本意也在于挖掘、发现和提升学生感兴趣的或潜在的特长或优势,借以丰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及相应知识面,为他们更好地融入正常的学校教育加油助威。起初,课外辅导培训多以“兴趣班”“特长班”(比如钢琴班、绘画班、唱歌班、舞蹈班等)的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和技能培养,这些辅导班以学生的兴趣、喜好及潜在的特长为基础开展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可见,课外辅导培训的初衷与学校教育是一致的,尤其突显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挖掘。从这个层面来看,起初的课外辅导培训对正常的学校教育发挥着有益补充及辅助作用。

要知道,个性化教育在我国并非只有到了今天才出现的,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培养弟子时就曾主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换言之,着眼个性特点、具体学情、志趣喜好以及接受程度上的快慢不同,因人而异开展“分层教学”,将每位学生的潜在素养及能力挖掘、提升至较高水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都各有不同,起初以“兴趣班”“特长班”等方式开展的课外辅导培训,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教育。如此种种,可谓课外辅导培训值得肯定的地方。然而,如今的一些课外辅导班,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片面追求以提高成绩为“最高目标”、并借以来吸引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素养及特长的发现和培养,慢慢地也就背离了自己的初衷。然而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课外辅导培训的“异化”?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部分家长对正常的学校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与耐心,对学校教育能否把孩子培养好存有疑惑;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之本质一知半解,想当然地认为正常的学校教育“浮”在面上的多、切合孩子实际需求的内在少,他们“坚信”只有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门类越多,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就越有利。而事实上,从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外辅导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良好社会教育环境的创造和基础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阻碍了素质教育实现的步伐。”[9]而当前语境之下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多方面素质为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学校恰是开展素质教育最为有利、最为普遍的理想场域。可以说,成体系的学校教育不仅着眼学生系统而有效的知识获取,同时更强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同学之间的交流交往,旨在力求全方位、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及各项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学校教育环境下的集中学习,不以短期效应为出发点,其着眼学生自身更长远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各项技能的整体提升,锻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以及团队协作意识,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

课外辅导班的“短平快”及其所谓的“立竿见影”,让一些家长只图“一时之快”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长期效应,造成一段时间以来课外辅导培训比学校教育更“吸睛”。反观当前的学校教育,该如何打破当前这种“尴尬”?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师资力量的强弱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的主要指标。换言之,优质的师资队伍是足以培养出学习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学生之基础,而拥有优质的师资也意味着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由此更有利于吸收优质的生源,更有利于吸引家长以及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度;因此,学校要在优化优秀教师引入机制、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建设强有力的学科教研团队等诸多方面发力、图强。其次,课程设置方面,做到不拘泥于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摒弃传统、保守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表达效果,结合“互联网+”背景下之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堂等在线平台,增加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去。第三,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探究型学习活动,突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互助交流为辅、教师点拨指导为支撑的自主式学习,积极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生态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使得他们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强。进一步说,探究性学习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关键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总之,正常的学校教育若想比课外辅导班更胜一筹,就得从提升自身社会声誉度和影响力出发,发展好并落实好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实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来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关注”,这样才能真正把中小学生重新拉回到学校教育环境中来。

结语

毫无疑问,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既不能一味地为了“成绩好”而去搞功利主义教育,更不能在孩子自然成长过程中过于追求“速成”而去揠苗助长,更不可不切实际地没有侧重点过分“贪大求全”。如上所述,这里并非反对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而是希望家长能够理性看待课外辅导培训,既不要盲从,更不要“完全放手”,要根据孩子的学习实际及个人兴趣爱好,有选择地参加相应的课外辅导班,切不可“因噎废食”而忽视了正常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综合培养与能力提高的现实价值及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家长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足以“一白遮百丑”,这种想法不仅限制了自身的视野,也缺乏相应的根据。“家长要在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合理的期望,在结合孩子自主意愿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补习班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理性地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适量的补习班。”[10]课外辅导培训当前之所以如此红火,必有其生成的社会土壤和可取之处,但切不可把课外辅导班置于正常的学校教育之上,更不可将课外辅导培训来代替正常的学校教育。而作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学生只有充分融入正常的学校教育,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道德、鉴赏等各个方面的素养及能力,加之学校又是具有浓郁氛围的集中学习环境,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彼此之间不断接触,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中真正成长成才,而这才是当前学校教育比课外辅导培训高明之所在、根本之所在。



标签: